也谈杀菌剂的保存方法及如何正确使用杀菌剂??
合理使用杀菌剂根据传病规律,采取相应对策。农作物病害有空气传播病原、种子苗秧带菌传播土壤或土杂肥带菌传播有害昆虫和螨类传播等几大类。如蚜虫、飞虱等传播病毒造成的病害,则应在带毒害虫危害作物前治虫。若带毒昆虫已吸食寄主汁液,再治虫已不能防病。种传达室病害、如许多禾本科作物的黑穗病等需在种子处理方面下功夫,秧苗带菌则应先处理秧苗后。
杀菌剂应该怎样保存?
(1)使用浓度 用液剂喷雾时,往往需用水将药剂配成或稀释成适当的浓度,浓度过高会造成药害和浪费,浓度过低则无效。
(2)喷药时间 喷药的时间过早会造成浪费或降低防效,过迟则大量病原物已经侵入寄主,即使喷内吸治疗剂,也收获不大,应根据发病规律和当时情况或根据短期预测,及时把握在没有发病或刚刚发病时喷药保护。
(3)喷药次数 喷药次数主要根据药剂残效期的长短和气象条件。
我们在使用杀菌剂的时候不可忽视这几点,用液剂喷雾时往往需用水将药剂配成或稀释成适当的浓度浓度过高会造成药害和浪费浓度过低则无效。有些非可湿性的或难于湿润的粉剂应先加水少许将药粉调成糊状然后再加水配制也可以在配制时添加一些湿润剂。
喷药的时间过早会造成浪费或降低防效过迟则大量病原物已经侵入寄主即使喷内吸治疗剂也收效不大应根据发病规律和当时情况或根据短期预测及时把在没有发病或刚刚发病时就喷药保护。 喷药次数主要根据药剂残效期的长短和气象条件来确定一般隔10天~15天喷一次共喷2次~3次雨后补喷应考虑成本节约用药。 喷药量要适宜过少就不能对植株各部都周密地加以保护过多则浪费甚至造成药害喷药要求雾点细喷得均匀对植物应保护的各部包括叶片的正面和反面都要喷到。
内吸性杀菌剂施用于作物体的某一部位后能被作物吸收,并在体内运输到作物体的其他部位发生作用,具有这种性能的杀菌剂称为“内吸性杀菌剂”。内吸性杀虫剂有两种传导方式:一是向顶性传导,即药剂被吸收到植物体内以后随蒸腾流向植物顶部传导至顶叶、顶芽及叶类、叶缘。目前的内吸性杀菌剂多属此类。另一种是向基性传导,即药剂被植物体吸收后于韧皮部内沿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向下传导。内吸性杀菌剂主要有以下几类:苯并咪唑类,如苯菌灵、多菌灵、噻菌灵、硫菌灵与甲基硫菌灵等;二甲酰亚胺类,如异菌脲、乙烯菌核利等;有机磷类,如稻瘟净、异稻瘟净、三乙膦酸铝等;苯基酰胺类,如甲霜灵等;甾醇生物合成抑 制剂类,此类杀菌剂包括十三吗啉、嗪氨灵、丁赛特、甲菌啶和乙菌啶、抑霉唑和咪酰胺、三唑醇和三唑酮等,从化学结构上看,他们分别属于吗啉、吡啉、吡啶、嘧啶、咪唑、2,4-三唑类化合物。甾醇合成抑 制剂类杀菌剂兼具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杀菌谱较广。